常用金相组织
一、Fe—Fe3C相图平衡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1 | 工业纯铁 | 退火 | F。白色等轴晶为F晶粒,黑色网络为晶粒之间的边界,即晶界。晶界原子排列不规则,自由能高,易浸蚀,形成凹槽,故呈黑色。其上有黑色小点的氧化物。 |
2 | 20钢 | 退 火 | F+P。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状P。放大倍数低,P的层片结构未显示出来。20钢含碳量低,F占76%,P占24%,所以显示出了黑色网络的F晶界。 |
3 | 45钢 | 退 火 | F+P。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状P。P的层片结构,亦未明显显示。45钢含碳量比20钢多,F下降到42.7%,P增到57.3% |
4 | 65钢 | 退火 | F+P。白色基体为片状P。白色呈网络状分布的为F。P片层结构亦未明显显示。65钢含碳量接近共析成分,基体组织中的P明显增加,已达84%,F量相应减少。F仅为16%。 |
5 | T8钢 | 退 火 | 片状P。P是F与Fe3C相同排列的机械混合物。F为白色,Fe3C为黑色,两者呈片状相间排列,形如指纹。它是高温A进行共析反应的产物。有的试样含碳量偏下限,会有少量的F出现。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小于Fe3C片层厚度,Fe3C呈黑色片条状。当物镜的鉴别能力大于Fe3C片层厚度,则白色Fe3C条片会明显显示出来。 |
6 | T12钢 | 退 火 | P+Fe3CII。黑白相间的层片状基体为P。晶界上的白色网络为Fe3CII。T12为过共析钢,共析反应前,Fe3CII首先沿A晶界呈网络状析出。嗣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到共析温度,发生共析反应,剩余A全部转变为片条状P。网状Fe3CII可采用正火处理清除。 |
7 | T12钢 | 退火 | P+Fe3CII。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浸蚀。Fe3C染成黑色,F仍保留白色。故黑色网络为Fe3CII,余为P。浸蚀浅,层片状P未显示呈灰白色。 |
8 | 亚共晶 生铁 | 铸 态 | P+Fe3CII+Ld`。斑点状基体为共晶Ld`,黑色人枝晶为P,系初生A转变产物,故成大块黑色。Fe3CII与Ld`中的Fe3C连成一片,均成白色,不能分辨。它随着生铁中含碳量增加,P量减少,Ld`增多。 |
9 | 共晶生铁 | 铸 态 | 共晶Ld`是由P+Fe3CII+Fe3C组成。P由共晶A进行共析转变而来,组织细小,成圆粒及长条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为黑色。Fe3CII共晶Fe3C均为白色,连成一起,无法分辨。其P与Fe3C的相对含量为:Fe3C 60%,P40%。 |
10 | 过共晶 生铁 | 铸 态 | Fe3CI+Ld`。由于Fe3CI首先结晶出来,结晶过程中不断成长,故呈白亮色粗大的板条状,而Ld`仍为黑白相间的斑点状。 |
二、“C”曲线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11
|
T8
|
正火
| S。细层片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小于600X,层状分辨不清,有如天空中黑淡的云彩。只有放大到1500X以上,才能分辨其P的层片状特征。 |
12
|
T8
|
等温淬火
| T.T是淬火时A分解成极细片状的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光学显微镜倍数低,无法分辨T的层片结构而呈墨菊状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10000X以上,才能显示片层状特征。T是淬火而得的组织,总会保留部分淬火M,由于侵蚀浅,M形态未显示,与Ar同为白色。 |
13
| T8
| 等温淬火
| B上+M+A残。B上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排列的条状F与分布在F条间的断续Fe3C组成的非常层状组织。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成束的F条向A晶内伸展,具有羽毛特征。F与Fe3C两相分辨不清而成黑色,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8000X以上,才能分辨出两相。 |
14 | T8 | 等温淬火 | B下+M+A残。B下是呈扁片状的过饱和F与分布在F内的短针状Fe3C的两相混合物。它比淬火M易受浸蚀,在光学显微镜下成黑色针状或竹叶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放大8000X以上,才能分辨F内的Fe3C。其中白色部分为淬火M和A残。 |
15
|
20
|
淬火
| 板条M。尺寸大致相同的条状M,定向平行排列,呈现黑白差的M束.束与束之间位向差较大,一个A晶内可形成几个不同取相的M束.板条M之所以呈现黑白差,因低碳钢的MS点高 ,先形成的M受自回火程度重,呈黑色,后形成的M自回火轻而呈白色。 |
16 | T8 | 淬火 | 片状M+Ar。高碳M呈片状,片间互成一定的角度。在一个A晶内,第一片形成的M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A晶粒,将A晶粒加以分割,以后形成的M针,则被受其限制而逐渐变的细小,故片状M,在同视场中有长短粗细之分。淬火M本为白色针状,Ar为浅灰色。由于制样过程中在成回火,故马氏体呈浅黑色针状。 |
三、45钢与T12钢热处理组织
17
|
45钢
|
正火
| F+S。白色条块状为F。沿晶界析出;黑色块状为S。正火冷却块,F得不到充分析出,含量少,进行共析反应的A增多,析出的P多而细。45钢正火可以改善铸造或锻造后的组织,细化A晶粒,组织均匀化,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韧度。 |
18
|
45钢
|
油淬
| M+T。沿晶界分布的黑色团块为T,白色为淬火M。油淬冷速慢,45钢淬透性不够,不能全部获得M,会析出少部分T。T易浸蚀,稍浸蚀即成黑色,淬火M难浸蚀而呈白色。 |
19 | 45钢 | 860℃水淬 | 中碳M。M成板条和针状混合分布。板条M较多,针状M的针叶两端较为园钝。45#钢的MS较高,先形成的M产生自回火,呈黑色,未自行回火的M呈白色。因而形成衬度。 |
20 | 45钢 | 860℃水淬低温回火 | 回火中碳M。在200℃以内回火,M内的Fe3C析出,使M呈深黑色。极少量Ar完全转变。 |
21 | 45钢 | 860℃水淬中温回火 | 回火T。回火T是从M分解出的F基体上分布极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组织。中温回火,促使M中析出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集聚。呈极细颗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而呈黑色。而M的中心出现贫碳而呈白色。所以白色F片条状说明仍稍保持M位向。黑色的碳化物,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渗碳体质点,并可看出回火T仍然保存有针状M的位向。 |
22 | 45钢 | 860℃水淬高温回火 | 回火S。回火S是F基体上分布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回火温度增高,Fe3C颗粒长大,其颗粒比回火T粗,但光学显微镜下仍不能分辨Fe3C颗粒。淬火得到的M通过高温回火,促使M中析出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聚集,致使其易浸蚀呈黑色,而M中心贫碳呈灰白色。 |
23 | 45钢 | 780℃水淬 | 亚温淬火组织F+M。由于加热温度低于AC3,保留了部分F,加热组织A+F。淬火后,A转变为M,呈黑色,F不变,为白色。所以亚温淬火组织为黑色的M基体上,分布着白色块状F。 |
24 | 45钢 | 1100℃水淬 | 过热淬水组织M粗。由于加热温度过高,A晶粒迅速长大,淬火后获得成排分布的粗大的中碳M。不同的晶粒内,平行排列的M位向是不同的。 |
25 | T12 | 球化退火 | 球状P。是F基体上分布颗粒状Fe3C。白色为F基体,白色小颗粒为Fe3C。图中部分为Fe3C颗粒较粗大。 |
26 | T12 | 780℃水淬低温回火 | 回火M和粒状Fe3C。黑色为隐针状回火M,白色颗粒为Fe3CII。由于加热温度在A3在AC1之间,加热组织为A+Fe3CII。淬火后晶粒细的A获得的M针亦细,Fe3CII不变。回火后M成黑色,成为黑色回火M基体分布白色颗粒Fe3CII。属于正常回火组织。若黑色M基体出现浅黄色,甚至有细针状M,说明回火不充分。 |
27 | T12 | 1100℃水淬低温回火 | 过热淬火后的低温回火组织M+Ar。由于加热温度过高,Fe3C全部溶解于粗大的A中,淬回火后获得粗针的黑色回火M体及灰白色的残留Ar。 |
四、合金钢热处理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28 |
40Cr
|
调质
| 回火S。白色F基体上分布着细的浅黑色颗粒Fe3C。当淬火温度较低时,合金碳化物难于完全溶于A中。因而在回火S中残存极少量的颗粒状合金碳化物。 |
29 | 65Mn | 淬火中温回火 | 回火T。白色F基体上分布极细的黑色Fe3C颗粒,它仍保持M位向。由于放大倍数低,难于分辨渗碳体的形貌。 |
30 | GCr15 | 常规淬火低温回火 | 回火M及细颗粒碳化物+A残。M分黑区和白区,是轴承钢淬水后的特有组织。白区在A晶界处呈网状分布。淬火加热时,碳化物在A晶界处首先溶解,使之含碳、碳量比晶内多,MS较低,淬火后获得以孪晶M为主的隐针M体,不易自回火,不易浸蚀而呈白色;A晶内的碳化物溶解少些,MS点较高,淬火时获得板条M为主的隐晶M,易回火,易浸蚀呈黑色。白色细颗粒为加热时未溶的合金碳化物。 |
31 | W18Cr4V | 铸态 | Ld′+T+M+Ar。共晶Ld′呈鱼骨状分布,其中的共晶碳化物极难溶于A中,不能用热处理改变其形态,只能通过锻轧破碎;T易浸蚀呈黑色,有黑色组织之称;M+Ar不易浸蚀呈白色,有白色组织之称。黑色、白色组织均可通过退火、淬火消除。 |
32 | W18Cr4V | 退火 | S+碳化物。基体为S,放大倍数低,S条间距离未显示,而呈暗黄色;白色块状为共晶碳化物,白色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 |
33 | W18Cr4V | 淬火 | M+Ar+碳化物。白色基体为隐针状淬火M及Ar。高速钢淬火后,Ar高达20-25%,故稍深浸蚀就可呈现黑色网络的的A晶界;A晶粒的粗细反应淬火加热温度的高低。白色大块为共晶碳化物, 白色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 |
34 | W18Cr4V | 淬火及回火 | M+碳化物+A残 。黑色基体为回火M+Ar,白色大块颗粒为共晶碳化物,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 |
35 | 1Gr18Ni9Ti | 固溶处理 | A.白色晶粒为A晶粒,部分晶粒呈孪晶,基体上黑色点状为碳化物,有的试样存在黑色成条状分布的硫化物夹杂。 |
36 | 30CrMnSi | 等温淬火 | B粒。由灰白色F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岛的形态多样,呈粒状或条状,很不规则。岛刚形成时为富碳A,在随后的转变可以有三种情况:它可能是F和Fe3C;也可能是发生M转变或者仍然保持富碳Ar。 |
37 | ZGMn13 | 铸态 | A+碳化物。白色基体为A,黑色网络为晶界,沿A晶界析出颗粒状碳化物。铸态高Mn钢沿A晶界分布的网状碳化物对铸件的机械性能及耐磨性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经过水韧处理,使碳化溶入A中。 |
38 | ZGMn13 | 水韧处理 | A.全部为A晶粒,晶粒大小不匀,有孪晶变形。铸态高Mn钢加热到1050-1100℃,使碳化物溶入基体,迅速冷却,获得单一A。具有良好的韧性,工作在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时,发挥出高耐磨性的特点。 |
五、钢的化学热处理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39 | 20钢 | 渗碳后退火 | 正常渗碳的平衡组织。最表层为过共析层,黑色基体为P,白色网络为Fe3CII;次表层为共析层,全部为黑色片状P;第三层为亚共析过度层,含碳量逐步下降,一直到心部,其组织特征,白色F逐渐增多,P相应减少,一直到20钢原始组织。 |
40 | 40Cr | 调质软氮化 | 软氮化组织。白色表层为多相化合物,其结构一般为:Fe4N、Fe3N、CrN的混合组织。比较致密,余为回火索氏体。 |
41 | 45钢 | 渗硼后空冷 | 渗B组织。表层白色为硼化物Fe2B相,呈现齿形契入基体中;次层过渡层为扩散增碳层,基体为S及少量沿晶界呈条状分布的F;心部为45钢的正火组织,即S+F。 |
六、铸铁组织 | |||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42 | 灰口铸铁
| 铸态 | HT的石墨形态。黑色片状组织为石墨,因未作浸蚀,故基本未显示,呈白色。金相观察石墨以单独的片状,散布在基体上,它们是分开的,互不联系的。HT的片状石墨的长度各不相同,性能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使用要求,在工艺上对石墨形态及长度进行控制。国家标准,按石墨形态分为6种,石墨长度分为8级。 |
43 | 可锻铸铁 | 退火 | KT的石墨形态。黑色团絮状组织为石墨,类似棉絮,外形较为规则。未浸蚀,基体未显示为白色。KT是由白口铸铁生坯。通过退火的固态石墨化处理,使一次、二次、三次渗碳体经过充分的石墨化而得。KT中石墨的形状、分布、数量对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国家标准中都有分级,作为金相验收的条件。 |
44 | 球墨铸铁 | 铸态 | QT的石墨的形态。黑色的球状组织为石墨,在低倍下近似圆形。在高倍下为多边形,周围凹凸。因未浸蚀,基体未显示,呈白色。QT的熔炼是向铸铁水中加入稀土镁球化剂和硅铁孕育剂而得,其质量一般以球化率来评定,可按规定标准进行,它分为六级。 |
45 | 蠕墨铸铁 | 铸态 | 蠕墨铸铁的石墨形态。蠕墨铸铁的石墨结构处于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之间,其特征石墨的长与厚之比值较小,片厚短,两端都圆钝。未浸蚀,基体未显示为白色。蠕墨铸铁是在铁水中加入蠕化剂硅铁合金或硅钙合金而得。生产中石墨蠕化过程有波动会出现少量球状、团状、片状等非蠕虫状石墨,对于蠕墨铸铁,石墨的蠕化率是主要技术指标,蠕化率共分为9级。 |
46 | 灰口铸铁 HT100 | 退火 | F基灰口铁。基体F为白色,并显示黑色网络晶界,F基体上分布着黑色的片状石墨。F灰口铁一般是经过高温石墨化退火,使渗碳体分解成F和石墨。当分解不充分时会存在极少量的P。 |
47 | 灰口铸铁 HT150 | 铸态 | F+P基灰口铁。P呈黑色片状,F分布于片状石墨两侧呈白色,片状石墨为黑灰色。F+P基灰口铁,亦可采用低温石墨化通火获得。即将工件加热到720-760℃,保温2h左右,炉冷到300℃出炉空冷。 |
48 | 灰口铸铁 HT200 | 正火 | P基灰口铁。灰黑的长片为石墨,基体为灰黑色较细的片状珠光体。它是正火加热空冷时,A在共析转变时析出的,较细。铸造状态亦可获得P基的HT,但常有在石墨周围析出的块状F,有的分布着不规则块状的黑色点状磷共晶。 |
49 | 可锻铸铁 KT350-10 | 退火 | F基可锻铸铁。基体为F,呈白色,有明显的黑色F网络晶界。黑色团絮状为退火时析出的石墨,灰黑色细小颗粒多为硫化物夹杂。F可锻铸铁是第一阶段高温及第二阶段中温退火都比较充分,使基体中的渗碳体完全分解析出石墨碳,而基体贫碳,冷却后获得全部为F的基体组织。 |
50 | 可锻铸铁 KT550-04 | 第一阶段石墨化退火 | P基可锻铸铁。基体P呈黑白相间的层片状。有的有小量白色F,黑色团絮状为石墨。P可锻铸铁是在将白口铁坯料进行第一阶段高温石墨化退火后,不再经第二阶段石墨化退火而出炉空冷获得的组织。 |
51 | 球墨铸铁 QT400-15 | 退火 | F基球墨铸铁。白色基体为F,黑色网络为F晶界,黑色球状为石墨。共晶团晶界处的锰磷元素偏析,且含碳量较高,又稳定,不易石墨化,导致残存极小量P。当铸态组织中不仅有P,而且有自由渗碳体时,进行高温退火。若铸铁组织仅为F+P,没有自由渗碳体,则低温退火。 |
52 | 球墨铸铁 QT500-5 | 铸态 | F+P基球墨铸铁。黑色球状为石墨,白色F环绕于球状石墨周围,成为牛眼状组织。球状石墨在液态金属中析出时,球状周围的A中含碳量显然较低,含硅量高,因此在冷却过程中沿着石墨球容易析出F。F+P亦可通过低温正火获得,但F为块状的,称为破碎状F。 |
53 | 球墨铸铁 QT700-2 | 正火 | P基球墨铸铁。黑白相间的层片状为P,灰黑色球状为石墨。P体的获得一般进行高温正火。但往往在球状石墨的周围,含有少量F,一般不允许F超过15%。 |
54 | 高磷铸铁 | 铸态 | P+片状石墨+磷共晶。层片状基体为P,由于深浸蚀而成黑色;灰黑色片状为石墨,白色棱角状为磷共晶。磷共晶沿晶界分布,形似网孔,互相连接构成坚硬的骨架。在摩擦时,石墨及基体被磨损而凹陷,可储存润滑油,起减摩作用;网状磷共晶凸起,承受摩擦,从而使零件耐磨性提高。 |
七、有色金属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55 | ZL102 | 铸态 | 铸态。未变质的铝硅合金。浅灰色粗大的针状硅晶体与白色α固溶体组成共晶组织+少量的浅灰色多边形的初晶硅晶粒。 |
56 | ZL102 | 铸态 | 已变质的铝硅合金。白色枝晶状组织为初生α固溶体,其余为灰黑色细粒状硅与白色α固溶体组成的共晶组织。 |
57 | LY12 | 铸态 | 硬铝的铸造组织。白色为α(AL)基体与深黑色的[α(AL)+θ相(CuAL2)+S相(AL2CuMg)]三元共晶及 [α(AL)+θ相(CuAL2)]二元共晶。三元、二元共晶均呈网络分布,难于分辨。 |
58 | LY12 | 时效板材 | 硬铝的时效组织。白色α(AL)基体上分布黑色θ相(CuAL2)及S相(AL2CuMg)强化相质点。因沿板材纵相取样,故强化相质点沿纵相分布。有的试样未作纵相样品,强化相质点在断面弥散分布。 |
59 | H70 | 变形退火 | 单相黄铜组织。为锌溶于铜中的α固溶体等轴晶粒。有的晶粒含有孪晶。 |
60 | H62 | 退火 | 双相黄铜组织。白色部分为α固溶体基体,黑色条块状是以电子化合物CuZu为基的β固溶体。浸蚀浅α相晶界未显示。 |
61 | QSn10 | 铸态 | 锡青铜铸态组织。亮白色树枝状为锡溶于铜中的α固溶体。α树干富铜,外围较黑处富锡;树枝间隙处白色中分布很细小的点为(α+δ)共析体。δ是以电子化合物Cu31Sn8为基的固溶体。有的试样有黑色斑点是铸造疏松。 |
62 | QSn10 | 挤压棒 | α固溶体单相组织,晶粒内有滑移带。 |
63 | 锡基轴承合金 | 铸态 | α+β’+η组织。基体为锑在锡中的α固溶体,易浸蚀呈黑色,白色方块为β’相,是以SnSb为基的有序固溶体,难浸蚀。颗粒较小,较难浸蚀呈白色星状或放射针状的为η相,即Cu6Sn5亦难浸蚀。 |
64 | 铝基轴承合金 | 铸态 | β+(αPb)+β)共+Cu2Sb组织白色方块为β相(SnSb)硬质点,部分针状为铜锑化合物(cu2Sb),其余为(α+(Pb)+β)共晶软基体。 |
65 | QPb30 | 铸态 | 铅青铜的铸态组织。铅不能溶于铜。白亮色的α(Cu)上分布着暗色的铅晶粒。 |
66 | TC4 | 退火 | (α+β)双相钛合金。白色条片状为α固溶体,条间黑色为β固溶体,α片交错排列,犹如编织的网篮状,称为网篮组织。 |
八、钢的缺陷组织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67 | 45钢 | 锻轧 | 带状组织。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P,两者沿变形方向呈黑白相间层状交替排列,成明显带状。有的试样是20钢。 |
68 | ZG30 | 铸态 | 低碳魏氏体。白色针状、块状为F,黑色为P。白色F针插入黑色P晶内,呈严重魏氏体组织。 |
69 | T13 | 过热正火 | 高碳魏氏体。黑色块状为P,白色网络为Fe3C,Fe3C呈针状插入、甚至穿透P晶粒。 |
70 | 工业纯铁 | 冷轧 | 纤维状组织。压缩量达70%以上。F晶粒沿变形方向伸长,晶粒内被许多滑移带分割成细小的小块,F晶界与滑移带分辨不清,呈纤维状组织。 |
九、补充组织7种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71 | A3钢 | 电弧焊 | 焊接组织。左侧焊缝区为F+P,沿散热方向呈柱状晶;紧邻焊缝区的过热区,A晶粒粗大,呈魏氏组织;随后,受热的温度降到正火区,为细小的F+P。逐渐过度到母材退火的原始组织F+P. |
72 | 铁基粉末冶金 | 压制烧结 | 铁素体+珠光体+孔隙。白色基体为铁素体,黑色粗片状为珠光体,极小量条状渗碳体,黑色颗粒为孔隙。 |
73 | T12钢 | 正火 | P+Fe3CII。基体为黑色P白色小块状为Fe3CII,原始材料中的Fe3CII网络已消除。 |
74 | T8钢 | 退火 | 脱碳层的显微镜组织。按其脱碳严重程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表面脱碳严重,出现全脱碳层,最表层为白色F,深浸蚀还呈现F晶界;次表层为F及片状P,随着向心P深入,F减少,P增多,直到没有脱碳的全部P为止。另一种表面只有部分脱碳层,组织为F+P,次层为P。本图谱表面为全脱碳层。 |
75 | 20CrMnTi | 渗碳、降温淬火,低温回火 | 表层为过析钢渗碳层的淬回火组织。M回+A残+碳化物。基体为针状M回火+Ar,在长时间高温渗碳后,晶粒粗大,虽降温到860℃油冷,黑色M回针叶仍较粗,渗层最表面有较多的呈聚集分布的白色条块状的碳化物。 |
76 | QT900-2 | 900℃加热等温淬火 | B下+M+A残+石墨。深灰色球状为石墨,黑色细针状为B下。B下内的渗碳体颗粒较多,较细,又在球墨边缘优先形成,极易遭到回火,易浸蚀成黑色。淬火M+A残基体因浸蚀浅呈白色。对一些要求综合机械性能较高,外形比较复杂的截面尺寸不打的工件,可采用等温淬火获得B下组织。 |
77 | 铝青铜 | 铸态 | a+(a+y2)共析体。a相是以Cu为基的固溶体为白色;y2相是以电子化合物Cu32AL19为基的固溶体(a+y2)共析体很细为黑色,低倍时分辨不清,另有少量的黑点为FeAL3。 |
十、模具钢组织9种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组 织 说 明 |
78 | T10钢 | 780℃淬火+低温回火 | M+A残,灰黑色基体为M回火+少量A残,白色颗粒状为二次渗碳体。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一般选在780-800℃之间。这时A晶粒细小淬火后获得细针状M,并且原球化退火的碳化颗粒仍残留一部分于M基体上,增加耐磨性。 |
79 | 9CrSi | 淬火+低温回火 | M回火+碳化物,极细的黑色针状为低温回火M,白色颗粒为未溶解的合金碳化物。9CrSi钢,Si能强化F,阻碍淬火M的分解和碳化物的聚集作用,因而阻碍回火时硬度的降低,经250-300℃回火,其硬度仍有HRC60因而被广泛用来制造工具和模具。 |
80 | CrWMn | 淬火+低温回火 | M回火+碳化物。黑色为隐针回火M,白色颗粒为合金碳化物,有呈现黑白色现象。钢中Mn能使Ms点强烈下降,淬火时,会使A残增多,可抵消M形成时产生体积膨胀,减少淬火后的总变形量,有利于制造变形要求严格的模具和刀具。但碳化物不均匀性较严重,常常是模具和刀具剥落脆断的主要原因。 |
81 | Cr12 | 原材料经淬火+低温回火,取纵相试样 | 基体为黑色回火M+A残,及白色块粒状碳化物。Cr12基体中共晶碳化物数量多,不均匀性较严重,钢坯纵向组织常呈网状、带状分布,严重时需改锻。 |
82 | Cr12 | 淬火+低温回火 | M回火+ A残+碳化物。黑色基体为回火+少量A残,白色大块状为共晶碳化物,白色颗粒为二次碳化物。Cr12钢含Cr量高,淬透性大,与碳形成的Cr7C3合金碳化物硬度很高,极大地增加了钢的耐磨性,淬火时Cr使A残增多,可抵消一部分因M转变产生的体积膨胀,淬火变形极小,属于微变形钢。因此Cr12钢应用于模具,使用极广。但是,钢中含碳量高达2.3%,碳化物多,若分配不均匀,或回火不充分,模具极易早期剥落或脆裂时效。 |
83 | Cr12MoV | 淬火+低温回火 | M回火+ A残+碳化物。黑色基体为回火M + A残,白色大块状为共晶碳化物,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Cr12MoV钢与Cr12相比含碳量降低,又加入了Mo、V元素,除改善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外,尚能细化晶粒,改善碳化物不均匀行,从而提高其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
84 | 5CrMnMo | 淬火+460℃回火 | T回火。即白色F与黑色极细碳化的混合组织。5CrMnMo淬火获得针状M,再通过中温回火,促使M中析出的碳化物向针叶边缘聚集,易浸蚀而成黑色;而针叶M中心贫碳转变成灰白色F。5CrMnMo常用做中、小型热作模具。 |
85 | 3Cr2W8V | 1120℃淬火+580℃回火两次 | M回火+ A残+碳化物。基体为黑色细小的回火M+ A残少量,及未溶的白色细小碳化物。3Cr2W8V含有较高的合金元素,淬透性好,高温下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硬度,适用于制造高温下要求高应力、高耐磨而不受冲击负荷的热作模具。但钢的韧性塑性较差,抗冷热疲劳性能差。 |
86 | T8钢 | 渗Cr后空冷 | 基体为细P及小量碳化物。表层白色为Cr的碳化物,结构为(Cr.Fe)7C3。T8钢渗Cr显微硬度达1404-1482,高于渗碳、氮化、渗硼层,有高的耐磨性,并有好的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在冷作、热作模具上应用,均有提高寿命的效果。 |